全媒體記者 張雨琦 郭建鋼 李肅肅
近日,隨著氣溫變化、雨水增多,隱翅蟲活動進入活躍期,因接觸隱翅蟲毒素導致皮膚損傷的患者數(shù)量明顯上升。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魏靖提醒,隱翅蟲本身不叮咬人,但體液中含強酸性毒素,接觸皮膚后易引發(fā)紅腫、水皰、灼痛等癥狀,掌握科學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傷害。
魏靖介紹,隱翅蟲多活躍于夏季夜間,常圍繞燈光飛行,落入人體后若被拍打、碾壓,其體內毒素會沾染皮膚,引發(fā)“隱翅蟲皮炎”。該病好發(fā)于面部、頸部、手臂等暴露部位,初期表現(xiàn)為局部紅斑、灼熱感,隨后可能出現(xiàn)水皰、糜爛,嚴重時伴隨劇烈疼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毒素具有傳染性,若清洗時污染正常皮膚,可能導致?lián)p傷范圍擴大。”
一旦不慎接觸隱翅蟲毒素,正確處理是減輕傷害的關鍵。魏靖給出“洗、緩、防、診”四步處理法:立即用大量肥皂水混合清水沖洗損傷區(qū)域,全程避免清洗液流向正常皮膚,通過堿性液體中和酸性毒素,減少傷害持續(xù)時間。清洗后可使用抗組胺藥物緩解瘙癢,或在醫(yī)生指導下涂抹激素類藥膏,減輕紅腫、疼痛等不適癥狀。若損傷處出現(xiàn)流膿、紅腫加劇等感染跡象,需及時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預防感染擴散。若毒素不慎接觸眼部,切勿揉搓,需立即前往眼科就診;面部損傷患者無需過度擔憂留疤,通常僅會出現(xiàn)短暫色素沉著,隨時間推移會逐漸消退。
“相比事后處理,提前預防更重要。”魏靖建議市民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降低隱翅蟲接觸風險:夜間室內盡量使用蚊帳,避免開窗開燈睡覺;若需開窗通風,需安裝紗窗,阻擋隱翅蟲進入;夜間外出時,盡量穿長袖衣物、長褲,減少皮膚暴露,避免在草叢、樹林等隱翅蟲棲息地長時間停留;發(fā)現(xiàn)隱翅蟲落在皮膚上時,切勿拍打、碾壓,應用紙巾輕輕撥離,再用清水沖洗接觸部位。
魏靖強調,隱翅蟲皮炎雖會造成不適,但只要掌握正確的防治方法,多數(shù)患者可在1-2周內康復。若出現(xiàn)大面積損傷、劇烈疼痛或感染加重等情況,需及時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皮膚科就診,避免延誤治療。(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108-36730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