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洛陽城南,伊水兩岸,龍門石窟佇立千載。
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龍門石窟,凝望崖壁間鐫刻的文明印記,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河南考察調研,念茲在茲、殷殷重托。正值“十四五”規(guī)劃實施收官、“十五五”發(fā)展謀篇布局的關鍵時期,此次考察意義深遠。
站在賓陽三洞前凝望、思索。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對大家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多到實地去尋溯。”
“尋溯”,既是回望歷史深處,亦是遙望前行方向。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中國的未來;“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河南的使命。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
視之為“根基”,比之為“根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宏闊的歷史視野、深遠的戰(zhàn)略考量,為古老文明煥發(fā)新的光彩深遠擘畫——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河南在建設文化強國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擔重要責任,使命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
時空坐標中的河南,地處天地之中,八方輻輳,為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豐富而關鍵的材料;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三千多年,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承載中華文明主根主脈。
文化坐標中的河南,貫通萬年的文化遺跡,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在這里匯聚,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圣人先賢的思想光芒在這里熠熠生輝,儒、釋、道在此交流融合……諸多影響深遠的文化形態(tài),都能從中原找到最初的根與芽。
向歷史深處丈量文明厚度,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河南文化發(fā)展——
在黃河之濱,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在南陽醫(yī)圣祠,指出“中醫(y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ǎng)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
在安陽殷墟,強調“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
在龍門石窟,強調“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yè)、民生產業(yè)、幸福產業(yè)”……
“我們的文化在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進步的、先進的。將來傳下去,還要傳五千年,還不止五千年。”飽含深情的話語猶在耳畔。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弦歌浩蕩。
何以綿延不絕,何以生生不息?
制圖 王坤源
二
“我家二里頭,洛河村邊流。”洛陽偃師一位普通職工創(chuàng)作的歌曲,近日在網絡走紅。
就像歌詞中所唱,“最美的中國從這里,一路寫春秋。”
地處九州腹地的河南,星羅棋布著65519處不可移動文物、17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遺跡遺存。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今年是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5周年。從世界遺產零的突破到躋身全國前列,河南文物保護傳承發(fā)展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一項項散落在中原大地、令全人類為之驕傲的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發(fā)展煥發(fā)新顏,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一直以來,對龍門石窟的修復保護從未停止。5月19日,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館員馬朝龍正在進行石窟測繪、病害監(jiān)測。過去,受技術所限,需要加固的地方用鋼筋錨桿鉚焊,填補裂縫只能用樹脂漿液。如今,科技的加持使監(jiān)測手段、灌漿材料、施工工藝等,都有了質的提升。X射線熒光儀還可以對脫落顏料殘渣取樣分析、鑒別成分,還原建造之初的裝彩工藝。
河南牢固樹立保護第一的理念,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把考古發(fā)掘及文物保護工作由“被動跟進”變?yōu)?ldquo;主動提前”,加強系統(tǒng)性保護,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不僅在于見證歷史、記錄歷史,更在于啟迪后人、服務當下。
漫步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高的城墻與茵茵綠草之間,考古遺址公園、商都遺址博物院漸漸成為鄭州“商都之心”。
河南是國內大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效最為顯著的省份。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舞陽賈湖遺址博物館等建成開放,地下氣象萬千的考古坐標,成為地上風光無限的城市地標。
“為了一個館,奔赴一座城”的現象越來越多,“預約已滿”“錯峰參觀”的提示越來越頻繁,年輕人正悄然愛上“打卡”千年文明。
“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傳遞出的是文化基因的覺醒、文化價值的認同、文化自信的增強。
吸吮著中原文化的養(yǎng)分,河南的作家、藝術家以火熱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文學、戲劇、書法、攝影、美術、雜技、民間文藝等邁入全國第一方陣,一批批精品閃耀全國。
“清晨6點的板凳,比春運火車票還難搶!”4月27日,安徽臨泉縣老集鎮(zhèn),黑壓壓的人群如潮水般包圍著舞臺,萬余名觀眾共同見證了一場屬于豫劇的奇跡。老百姓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了文化的力量。
新時代的河南,蘸著歷史的筆墨,正在書寫新的傳奇。
三
花園口的黃河水,穿東風干渠,歷兩次沉沙,清凌凌地流過千年賈魯河支流,最終注入龍湖。
這片寬闊湖泊,是先秦時代“天下九澤”之一,如今已崛起為鄭州新地標。僅今年“五一”假期,龍湖金融島就接待游客65萬人次,被譽為河南“陸家嘴”。
千年湖水蕩漾歷史漣漪,商埠霓虹迸發(fā)經濟活力,映照出新時代河南高質量發(fā)展的縮影。
坐擁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河南,既有深厚的文化資源,更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如何書寫高質量發(fā)展的錦繡文章?
讓經濟融入人文,讓人文浸潤經濟。
一條古絲綢之路,一條隋唐大運河,交匯于河南洛陽。這條路、這條河,既是商貿路、經濟河,也是文脈路、文化河。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開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交往之道,多元文明在這里遇見、對話、互鑒、融合,深刻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往事越千年。千年后的河南,雖然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卻不斷突破地理界限,“空陸數海”絲綢之路連接世界,“貨通全國”與“買賣全球”比翼齊飛,“米”字形高鐵成網,出海新通道暢通,連南貫北、承東啟西;3600多年的商代城墻與“中國制造”的工廠車間遙相呼應,盾構機成為“爭氣機”;鄭韓故城車馬坑旁崛起新能源汽車城,比亞迪、宇通、寧德時代等行業(yè)巨頭群雄逐鹿……
古老而現代的文明撬動經濟發(fā)展,又何止大國重器?
旅游,一頭連著國之大者,一頭連著人間煙火。這片中原厚土,輝映著周禮漢魂、唐風宋韻,也新潮涌動、活力滿滿。恰如《爾雅》中對“豫”字的釋義:“樂也、安也、舒也。”
行走河南,發(fā)一條爆贊的朋友圈,背景是名山大川,文案是經典名篇,讀白居易寫過的詩,走蘇東坡踱過的橋,賞范成大望過的月,品歐陽修飲過的茶……總有一個瞬間,讓傳說中的故事有了現實映照,那些歷史中的人物仿佛就在身邊。
“漢服密度”最高的洛邑古城,“從前滿街汽油味,如今兩手胭脂香”,“漢服經濟”帶動消費8.8億元;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創(chuàng)意園里,十八拍音樂市集旋律悠揚,八大匠造物集人頭攢動,曾經的“工業(yè)銹帶”變身“城市秀帶”;阜民里歷史文化街區(qū),商代古城墻與潮牌服飾、時尚餐飲等新業(yè)態(tài)混搭……總有一處地方,既能承載“更上一層樓”的白日奮斗,也能撫慰“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夜晚鄉(xiāng)愁。
經濟與文化和諧共生,是文化名片與經濟品牌之間的簡單轉換?是,卻不止于此。
連續(xù)三屆“當代文學頒獎”,讓文學活動走進街巷、走進自然、走到市民中間,讓“文學回到文化的原鄉(xiāng)”,累計吸引27億人次關注;“斜杠青年”們,白天穿梭在辦公樓宇,夜晚則化身直播UP主、健身教練、探店達人……多重身份轉換,體驗不同人生,彰顯新青年生活態(tài)度;商丘古城、顧家大院、水鄉(xiāng)彭寨等歷史街區(qū),短劇拍攝熱火朝天,演繹人間百態(tài)……
眾多新興文化現象、文化體驗背后,是河南平等而開放的姿態(tài)、自由而放松的氛圍、尊重而包容的價值,也構建著新的文化環(huán)境,塑造著新的文化精神。
四
安陽城北,古老洹河穿殷墟而過。
氣勢恢宏的宮殿宗廟區(qū)、規(guī)模龐大的王陵區(qū)、莊重大氣的殷墟博物館,靜倚悠悠洹水。
“殷墟我向往已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以來,已有200多萬人次走進這里,觸摸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記憶。
“每一位游客都能與殷墟展開一場場深入對話,從甲骨文中領略輝煌燦爛的歷史。離開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一段難忘記憶,更是對歷史的深深敬意和根植于心的文化自信。”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由衷感慨。
文化自信的根基,就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于歷史文脈的賡續(xù)。
5月18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內,一對青銅鸮尊靜靜對望。
最吸引人的,不僅是精美造型和文化價值,還有它們相聚的故事。
這對分藏于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婦好鸮尊,自1976年在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后,時隔近半個世紀,在“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重聚。
世間最美好的相遇,往往恰逢其時、恰如其分。
立足作為華夏文明主根、國家歷史主脈、中華民族之魂的地位,聚焦“兩高四著力”,以高質量發(fā)展和高效能治理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河南豪情滿懷、干勁十足!
黃河流經河南,過三門峽,經小浪底,出桃花峪,于蘭考蜿蜒北上,在東營流入大海,每年造陸面積達3萬畝。
不停匯納,也不停創(chuàng)造。一如文化。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條河流,從過去,經現在,赴未來,奔騰向前,生生不息。(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舟 劉洋 薛世君 于晴 張體義)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263-35495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