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味原產地·潮汕》《丹行線》等一批互聯(lián)網語境下誕生的紀錄片熱播,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于這個10分鐘的表達載體——
微紀錄片是如何成為“網紅”的
圖為微紀錄片《鄉(xiāng)愁·雄安》視頻截圖。作者供圖
圖為微紀錄片《故宮100》視頻截圖。作者供圖
近日,隨著《風味原產地·潮汕》《丹行線》等一批在互聯(lián)網語境下誕生紀錄片的熱播,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于這個10分鐘的表達載體。它是在消解紀錄片的深刻價值?還是在擴展它的觀眾緣?
故宮現(xiàn)在已成為超級網紅,2012年央視就曾推出一部微紀錄片《故宮100》,總共100集,每集6分鐘,講述一百座故宮建筑的命運和其中發(fā)生的不為人知的皇家故事。
這部微紀錄片導演是徐歡。5年后,她另一部同樣每集只有6分鐘左右的紀錄片也成為網紅,叫《如果國寶會說話》。事實上,“微紀錄片”在顛覆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模式時,正在逐漸消除了大眾對紀錄片“高冷”的偏見。
微紀錄片更易成“網紅”?
縱觀近年來的紀錄片發(fā)展之路,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商業(yè)公司,都將“微紀錄片”作為重要業(yè)務板塊。
《如果國寶會說話》作為5分鐘講好故事的代表,在第二季中,南到秦國南方小城里的官方文書里耶秦簡,北到內蒙古匈奴的鷹頂金冠飾,東到中山國里的長信宮燈,西到西域胡人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25件文物概括了戰(zhàn)國秦漢時代的版域風貌。
五分鐘時間,雖然大家只能選取文物信息中最能代表文物個性的一兩個點展現(xiàn),但很大程度,這種“小而精”的模式也激發(fā)了人們對歷史和文化的好奇心,然后借用這些文物的普及,達成共識。
正如導演徐歡說的“一集五分鐘,能打磨大半年”。
而《故宮100》通過100集的體量,以每集6分鐘時長講述故宮這一龐大的古代建筑群中的100個空間故事,用現(xiàn)代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視聽藝術表現(xiàn)手段演繹其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以新的視角構建與呈現(xiàn)了一個關于故宮的影像系統(tǒng)。
最近,《風味原產地·潮汕》的版權發(fā)行至全球,除了內容上的精致,很大程度也與其獨特的呈現(xiàn)方式有關。和其他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它短小精悍,因為篇幅雖有20集,但每集只有10分鐘。每集只專注講述一樣食材,簡單直接,沒有煽情和矯情,更集中于食物本身。正如陳曉卿說,“傳奇遠而粥飯近,一粥一飯皆為心意”。
雖然相比之下,這種微紀錄片呈現(xiàn)方式沒有《風味人間》那樣宏大,但作品并沒有因為題材小而疏忽了質量,反而傾注了比往常更多的心血,努力還原最本質的潮汕美食。
主旋律也“見微知著”
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曾給“微紀錄片”下過定義,將其闡釋為“篇幅簡短、訴求單一、視角微觀、風格紀實”,在較短時長內以小切口闡述單義主題,“不追求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多變的空間環(huán)境,極力簡化人物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和過程”。
之前新華社曾推出《國家相冊》微紀錄片欄目,依托全國最大的照片檔案館——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的1000萬多張館藏照片而創(chuàng)辦,在“微”之外,“歷史影像講述+視覺特效”的創(chuàng)新形式,也贏得眾多觀眾。
首集《勝利的日子》,攝影師王小亭拍下日軍轟炸后上海車站的場景:炸飛的軀體、孩童的哭泣,與日本侵略者其他罪行一同成為不能忘卻的記憶。日本投降、東條英機被送上絞刑架等照片也收入片中,與于肇拍攝的沈陽審判影像一起印證“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的真理,成為見證中華民族抗戰(zhàn)勝利的注腳。
最近播出的12集微紀錄片《鄉(xiāng)愁·雄安》,歷時一年時間,走遍雄安新區(qū)三縣160多個鄉(xiāng)村,用鏡頭記錄下雄安的風土人情。
除了紀錄片的“國家隊”,一些省級衛(wèi)視也選擇微紀錄片作為傳播出口。例如江蘇衛(wèi)視推出的《我們正年輕》講述了9位主人公的故事,他們在各自專業(yè)領域的奮斗、開拓與堅守,為網友生動詮釋了“中國夢”如何投映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并折射出動人的光芒。有人評論道,“或許,他們每個人的這支旋律,都僅是一支‘小品’,但是當每一個人的‘小品’匯聚在一起,我們便聽到了一首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浩蕩的交響樂。”
此外,《紀錄中國》還專門編播微紀錄片欄目《微·觀》,每期圍繞一個主題,諸如“讓生命感受家的溫暖”“用奮斗走向幸福”“青春的夢想從未停歇”“點亮文化之光”“感受創(chuàng)新的光芒”“展現(xiàn)傳承力量”等,用多部微紀錄片從不同角度詮釋當期主題的內涵,從普通個體角度表現(xiàn)40年改革開放給每個中國人帶來的變化。
據(jù)資料統(tǒng)計,2018年《微·觀》欄目共播出微紀錄片100余部,其中多數(shù)作品來自國內原創(chuàng)短視頻內容平臺二更、絲界等,他們用系列化的短視頻作品構成一部生動鮮活、富于趣味的當代中國的社會民生史。
走向大眾和年輕人
騰訊視頻總編輯、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王娟曾分享了一組數(shù)據(jù):“經過2018年上半年持續(xù)新作品的推出,我們發(fā)現(xiàn),騰訊紀錄片的用戶28歲以下占比70%,可以說紀錄片的觀看群體已經是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人群,紀錄片的主力人群逐漸年輕化。”
正基于此,年輕一代展現(xiàn)出對于真實世界的了解欲望,紀實內容,和借助紀實拍攝手法的其他內容應用越來越多。他們對紀錄片的需求不再是“教科書式”的單一說教,而是貼近生活、人文精神的真實表述。
近年來,類似于“一條”“二更”等每天推出時長為五六分鐘的生活方式類微紀錄片,讓紀實內容的“微”真正走入大眾。此外。“知了青年”曾推出《味道》《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三日為期》等系列微紀錄片,也用另一種視角打造了一套獨特的審美趨向。
愛奇藝副總裁楊海濤曾公開表示,愛奇藝的紀錄片觀看人群中,19-30歲的用戶占比超過50%,18歲以下的用戶占比達14%。另據(jù)嗶哩嗶哩公司申請上市的招股書顯示,B站用戶中有81.7%為出生于1990-2009年之間。
同時,與傳統(tǒng)紀錄片習慣了客廳的電視不同,微紀錄片更多存在于社交網站的分享鏈接上、地鐵上的智能手機。雖然微紀錄片在題材策劃、內容選擇、表現(xiàn)手段上對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了沿用,但這種“碎片”傳播本身在創(chuàng)作時也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語義。
在這一波微紀錄片發(fā)展的浪潮中,自媒體的發(fā)展使得草根民眾也能參與到紀錄片的制作之中。雖然他們可能在前期選題及后期制作上的技能缺失,會影響到最終成片品質,但這為整個紀錄片內容更接地氣以及與大眾親密接觸,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韓思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33-23369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