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張體義
它們,記錄著千年歷史時光,讓我們看見閃閃發(fā)光的過往;它們,從大地中來,又回到大地中去;它們,就是“麥田里的博物館”。
5月17日,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麥田里“長”出的博物館展覽正式啟幕。風吹麥浪,光影流動,麥田與文物交相輝映,一段浪漫的文化之旅由此開啟。
“麥田里的博物館”展覽匯聚了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開封博物館等全省12家博物館39件館藏珍品文物仿制品,分為“禮城”“鼎立”“綿延”三個篇章,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從春秋到宋元,跨越了數(shù)千年時光。它們當中,9000年前的賈湖骨笛,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商代晚期的婦好鸮尊,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鳥形酒尊;唐代的武曌金簡,被認為是現(xiàn)存唯一屬于武則天的文物……它們向每一位游客生動講述在河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見證、哺育、繁衍的文明和輝煌。
當天的開幕直播現(xiàn)場,引來大批網友留言:“當麥子和文物同框,這片土地的故事熠熠閃光。”“麥田里的博物館承載的是厚重歷史和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展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蘊值得我們深深細品。”
為何把博物館展覽放在麥田里?
“在河南,麥子是糧食、是生命、是歷史、是傳承。因為有糧食,文明從這里起源,綿延幾千年沒有斷代。”“麥田里的博物館”展覽具體負責人、河南博物院文創(chuàng)辦主任宋華說,在中原大地即將麥熟之際,把黃河文化孕育出的文化遺存,放到麥田,就是向觀眾展示土地與傳承、麥子與文明、歷史與我們之間的關聯(lián)。同時,也希望通過這種年輕人熟悉的話語體系、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讓文物“動”起來、“活”起來,讓更多人關注文物所承載的燦爛文明、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由此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33-27461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