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累,腦子不轉了,玩會兒手機歇一下吧!” 每當腦力不支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冒出這種想法,然后把手伸向手機,打開朋友圈、購物網、小游戲,指尖刷刷刷,仿佛新的能量能通過手指導入大腦,完成對大腦的充電。但近期的一份研究顯示:我們正好想反了。
前不久,《行為成癮期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使用不同媒介進行休息的認知成本的論文。結論是,使用手機進行休息會增加心理的認知負擔,而不是減輕它。換句話說,如果想為后續(xù)的工作保存精力,最好休息時別碰手機。
這個結論如何得出呢?研究者將400余名大學生分成4組參與實驗,讓他們完成具有認知挑戰(zhàn)性的填字謎任務??茖W家將任務對半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其中有3組人完成前一半任務后可以休息一下再繼續(xù),他們休息時分別用手機、電腦大屏幕、紙筆為一個假想的購物清單挑選物品;還有一組中間不休息,連續(xù)完成任務。
測量結果顯示,手機休息組與另外兩個休息組相比,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來完成后半部分任務,而且成功解決字謎的數量更少。有趣的是,測量結果還顯示,手機休息組的認知消耗和不休息組的認知消耗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工作累了用手機休息這條路走不通,它不但不能像其他休息方式那樣給大腦充電,還給大腦帶來了不小的認知挑戰(zhàn)。
同樣是選購物清單,怎么用手機就不能放松大腦?研究者解釋,手機是一個特殊的信息門戶,“只要掏出手機,就會激發(fā)你查看信息、與他人聯系、不斷獲得新信息的想法”,這種特點是其他電子設備不具備的。
研究者認為,我們低估了智能手機消耗心理能量的能力,而且高估了大腦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對于普通人來說似乎不是什么好消息,因為大家現在已經很難離開智能手機了。孩子和父母,或者戀人之間可能沒有那么強的分離焦慮,但誰要是把手機從我們身邊拿走,哪怕只有半個小時,我們就要坐立不安、六神無主,直到再次摸到手機冰涼的外殼才能安心。
正是因為察覺到人們對手機的高度依戀,研究者還特別指出,我們也低估了自己與手機之間的情感聯系。研究者認為,手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設備,而是具備了“伴侶”的功能,準確地說,是“代理伴侶”。
“重要的是,要知道在每一分鐘的空閑時間里使用這種設備的成本。” 針對當下人們頻繁使用手機的情況,研究者想提醒大家:“手機可能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干擾,使人們難以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工作任務上。”
所以,如果不想加速精力枯竭,我們可能得學會和手機保持一定距離。(張茜)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108-24642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