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0月29日是重陽節(jié),本月也正值2025年全國“敬老月”,今年“敬老月”的主題是“弘揚孝親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會”。讓老人生活得安心是敬老、愛老的基石。如何防范養(yǎng)老騙局,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模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雖然年過七旬,唐阿姨覺得自己要跟上時代,在網上報了“短視頻培訓班”。對方聲稱經培訓后可靠短視頻賺錢,“月入七八千,學費全額退”,唐阿姨跟著學了一個月,提出退費時驚覺受騙。
社交媒體上,許多網友分享類似經歷:爸媽抱著筆記本上網課,學炒股、養(yǎng)生甚至AI培訓,課程內容拙劣低質,對方均聲稱“免費學習、低風險賺錢”,誘導老人從“初級班”報到“高階課”,許多人直到機構被平臺封禁,依然相信是在“投資、學東西”。
“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手段正在不斷快速更新。”長期關注老年人防詐的山東省律師協(xié)會婚姻家庭法律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山東新亮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新亮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年來有關部門大力打擊,線下詐騙已大幅減少,一些騙局逐漸轉向網絡,從過去以“康養(yǎng)旅居”“保健講座”為名的線下操作,披上“短視頻培訓”“健康理財課”或是“高收益會員制商城”的網絡外衣,繼續(xù)誘導老年人“上鉤”。
“低風險、高收益”的網課培訓班
“網上都說,以后人要被AI機器人代替了。”唐阿姨說不清怎么陷入騙局的,最初的想法是“不能被時代淘汰”。培訓班的話術聽起來十分誘人:“配備最優(yōu)秀的老師,學員一個月能賺二三十萬元”。培訓班稱,如果完成15個視頻還賺不到錢,就會全額退學費,賺到的收益,培訓班則會抽成20%。這讓她放下了警惕:如果對方完全免費幫助自己,她不會相信。
唐阿姨感覺聯(lián)系她的小伙子“真心實意,是個好人”,學費5000多元,她手頭的錢不夠,小伙子稱“咬牙跟領導申請,墊了1000元”。在培訓班里學了什么,唐阿姨也說不清,只知道一會兒被安排“搞照片”,一會兒又去學做短劇或者“好物分享視頻”。課程群里營造了一種令她興奮的氛圍,每個人都喊著要搞錢,“打了雞血一樣,仿佛錢來得很容易”。
她在這種氛圍下學了一個多月,做了40多條視頻,“眼睛都要看不清”,卻分文未賺。她覺得不對勁,提出要退學費,沒想到對方態(tài)度大變,對她冷嘲熱諷,拒絕退款。
差不多同一時期,楊帆的母親也被“低風險、高收益”的網絡項目吸引,報了一個“剪輯培訓班”,兩個月內,分別報了“初級班”和“高級班”,交了近5000元。楊帆從母親手機上看到,課程內容大多為基礎的剪輯課,“教他們怎么剪視頻、找素材、發(fā)抖音”,內容十分簡單,“但我媽媽從沒接觸過,感覺學到了東西”。
事發(fā)后,楊帆分析這類課程套路:“通常會說,學這些可以賺錢,然后免費上幾天課,弄些水軍賬號給視頻點贊、評論,給你‘起號’的錯覺,再趁機說,后續(xù)課程要收費。”楊帆的母親看到發(fā)布的視頻獲得點贊,逐漸深信不疑。隨之而來的是和女兒圍繞課程的“極限拉扯”。
社交媒體上,眾多受害者反映,除短視頻剪輯課外,養(yǎng)生、投資理財、AI教學也是老年人被騙的重災區(qū)。
針對老年人的網絡詐騙無孔不入
事發(fā)后,唐阿姨向律師咨詢,找消費者協(xié)會、市場監(jiān)管部門和信訪部門投訴。培訓班刪掉了“夸大宣傳”的資料,堅稱課程沒有問題,拒絕退款。
王新亮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此類案件定性有難度。“同樣的課程,有人覺得有用,有人覺得不知所云,是否涉及詐騙,難以界定,公安機關很難立案。”
此外,不少詐騙團伙的機構設在境外,會將得手的錢款在短時間內迅速分散到幾十個賬戶,追回錢款較為困難。楊帆發(fā)現母親被騙后,向平臺持續(xù)投訴2天,對方打來電話,迫于壓力退款,以免“事情鬧大”。
重慶市公安局渝北區(qū)分局經偵支隊民警李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辦案中的難點是很多老年人已經被騙,卻始終不相信或不愿意承認,也說不清楚來龍去脈。
互聯(lián)網平臺的客服們對此深有同感。位于重慶的“騰訊客服銀齡服務基地”(以下簡稱“銀齡服務基地”)是國內首個專門的互聯(lián)網公司老年人服務基地,5年來,已為3200多萬人次的老年用戶提供人工咨詢服務。根據對用戶反饋的案例統(tǒng)計,25%的老年用戶否認被騙事實或不愿提供被騙經過,即使客服憑經驗識破詐騙陷阱,老人仍堅持“未被騙”,同時由于操作不熟練,老人舉證不便,陷入維權困境。
“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很多年輕人一眼就能分辨的騙局,卻能迷惑老年人。”王新亮舉例說,在他經手的老年人被騙案例中,一些騙子冒充“公檢法司”行騙。他曾遇到過一位近90歲的“老紅軍”,一個月內被4個冒充國家機關的騙子詐騙,“就是利用老人對政府的天然信任”。老人的兒子找到王新亮求助。“因為他受不了”,王新亮說,幾乎每個月都有200多個詐騙電話打到老人手機上。
王新亮在老人家中看到各種“納米枕頭”“太空高科技被子”以及滿柜子的保健品,送貨上門的快遞員提醒他“不要被騙了”。
“網絡詐騙無孔不入,只要有智能手機,各種軟件、各種信息都能推送,真的很難防范。”王新亮說。
銀齡服務基地總結了老年人用戶群體中高發(fā)的6類詐騙情形:交易詐騙、返利詐騙、交友詐騙、惡意仿冒、兼職詐騙、投資詐騙。
銀齡服務基地運營專家崔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老年用戶的受騙概率明顯大于普通用戶,大約30%以上的老年用戶都有受騙經歷。
“多數老年人渴望融入社會,如看短劇、購物、社交等。”重慶理工大學社會治理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周玲認為,除基礎養(yǎng)老、保健需求外,老年人更需要情感關懷、社會參與感、生命尊嚴與價值認同。
“老年人由于信息辨別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又關注健康、渴望情感陪伴,容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目標。”崔波介紹說,老人常遭遇保健品詐騙、紅包中獎詐騙、仿冒公檢法或親友等騙局,其中交易詐騙和情感詐騙尤為突出,交易詐騙最多,一些老人熱衷網購,易被“低價”“免費送”等噱頭誘導;獨居老人渴望陪伴,易遭“黃昏戀”騙局;老人難辨對方身份,常遇仿冒親友欺詐。
“做老年人身邊的第一商量人”
得知被騙后,唐阿姨一度感覺“陷入了抑郁”。她之前從沒了解過網絡詐騙,覺得“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信任的”,這件事讓她感到難過和恐懼。她沒敢告訴子女,“他們肯定會說我,跟我吵架,我不愿意看到這件事”。
李丹在辦案中發(fā)現,許多老年人被詐騙后,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請不要告訴我的子女”,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肯定會受到指責。
王新亮記得,在一位被騙的老人家中墻上,有一張“全家福”照片——上面的人竟然不是他的子女,而是兩個賣保健品的銷售人員。老人還被他們騙了50萬元。“子女第一反應通常是批評,但是沒有意識到老年人為什么會被騙。”王新亮說,“老人被騙,往往是精神或身體有需要。”從事老年人法律服務工作多年,王新亮深有感觸,老年人容易受騙主要源于身邊沒有可商量的人,很多被騙的都是“空巢老人”。
“許多老年人會上當受騙,源自缺少情感依托。”長期從事老年人反詐服務的銀齡基地客服代表曾琳智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他曾接到一位老人的電話求助,這位阿姨在網上兼職刷單被騙后,騙子聯(lián)系她,讓她下載一個網絡應用購買債券后,就全額退款,這位阿姨再次相信。
曾琳智說,這種詐騙手法很容易被識別。但是這位阿姨對他說:“難道我不想知道嗎?但是我家里沒人能告訴我。”她的兒子出車禍去世后,她兼職刷單也是想“找點兒事干、轉移注意力”。楊帆的母親同樣是在老伴去世后,失去了“第一商量人”,生活中缺失的部分,只能用其他東西代替。
周玲建議,根據老年人認知特點,采用通俗化、場景化的宣傳方式,如制作短劇、漫畫,模擬仿冒子女詐騙、保健品詐騙場景,在老年人常接觸的渠道投放;針對高知老年人與普通老年人的差異,分層設計宣傳內容,如對高知老年人講解AI詐騙原理,對普通老年人強調“不轉賬、不泄露密碼”的基本原則。
對于老年人孤獨、缺乏認同,她建議,社區(qū)可定期組織興趣小組、開展家庭互動活動,邀請子女參與,縮小代際觀念鴻溝,引導子女主動關注老年人需求,同時尊重老年人社交、消費意愿,避免因過度干涉導致他們抵觸溝通,減少老年人對騙子“虛假關懷”的依賴。
李丹談到,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反詐宣傳力度不斷加強,作為一線辦案人員,他們日常也會走進社區(qū)、老年大學、展銷會等老年人聚集場所,開展法律知識宣講普及,提升老年人防范詐騙的自主意識。
渝北警方建議,子女如果發(fā)現家里老人情緒異常,應該從關心老人身心健康介入,避免指責。讓老人感受到安全感,才能了解事情經過。同時也要相信家人,子女可以協(xié)助整理證據、回憶細節(jié),高效配合警方調查。
“普法宣傳、技術反詐都有用,但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家人的關心陪伴,讓他們遇到問題時,可以找到‘第一商量人’。”王新亮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帆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裴思童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124-36899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