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之氣只能丑化自己,并且讓自己離道義和真知越遠。而真正想讓人認同,合理的表達方式和合禮的溝通,至為重要。這也許就是“善意回帖”這個運動最根本的意義和價值。
前段時間,韓國外交部網絡公共外交大使閔丙哲組建志愿團來華,計劃今年在中國啟動“善意回帖”運動。
“善意回帖”運動的原因很簡單,2007年1月,韓國一位女歌手U-Nee自殺身亡,媒體稱該歌手生前長期在網絡上遭到網民的無端謾罵攻擊。此事引起閔丙哲的震驚,一項由他發(fā)起的名為“善意回帖”的公益運動在韓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這場旨在“改善網絡語言文化,營造美好社會”的活動,如今已有6000余所學校和100多個社會團體參與其中。閔丙哲教授數(shù)次來華進行推廣活動,準備在中國啟動“善意回帖”運動,并計劃招募一千萬名志愿者。在國內的一些網站,這項活動正在悄然興起,并潛移默化地在改變著網絡的語言生態(tài),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和追捧。
“善意回帖”受到關注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作為全球最大的互聯(lián)網市場,今天的中國擁有6.18億以上的網民、5億以上的手機網民,這樣巨大的市場繁榮背后,也存在著極為復雜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從門戶網站到論壇,從微博到微信,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改變著輿論生態(tài),重塑著公共生活,同時也帶來過無數(shù)的輿論風波甚至危機。
中國的網絡,像一片有著豐富營養(yǎng)和強大生命力的花園,各種植物在這里瘋狂而蓬勃地生長著,鮮花和棘藜,良苗與雜草,果實與罌粟,蜂蝶與蚊蠅,都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生發(fā)并成長,既欣欣向榮,又危機四伏。
在這里,我們既可以看到因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自由度的提升帶來的各種促進社會進步的元素,也可以看到因人們對自由的片面認識而帶來的對自由的濫用,甚至負面使用的情況。如果對它認識不足的話,必會引起災難性的后果。輕者對個體造成精神和肉體的傷害,重則可能破壞整個民族的話語和思考方式,使整個民族的思維水平和文明等級受到破壞。
所謂“惡意回帖”,包括在回帖中用無任何意見含量的粗話進行人生攻擊,用捏造的事實對人進行誹謗和丑化,賣弄聰明的尖酸刻薄,只選邊站隊不認道理的“保持隊形”,懶于思考或單細胞思考式的貼標簽……在一些熱門的網帖或微博里,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熱鬧,不是來自話語的熱度和表達方式的銳度,以及話題本身的營養(yǎng)成份,而只是滿眼的生殖器官和各式各樣的引人無下限聯(lián)想的丑惡語句。
暴戾之氣只能丑化自己,并且讓自己離道義和真知越遠。而真正想讓人認同,合理的表達方式和合禮的溝通,至為重要。這也許就是“善意回帖”這個運動最根本的意義和價值。
“善意回帖”不是拒絕不同意見,不是選擇性地只栽花不種刺的鄉(xiāng)原與滑頭,更不是虛偽的言不由衷。它不是綁架,而是感召,它向我們劃出網絡文明的一個基本底線,那就是:謾罵和人身攻擊,不是言論自由。而只有對真實的意見進行有質量的表達才是有意義的,這種表達,觀點可以是尖銳的,但表達方式,一定是無毒無害的;這種表達,可以是有感情,但卻是無情緒化的;可以是有語言機巧和趣味,但沒有尖酸與刻薄。它作為一種不同的聲音,對意見進行補充甚至反向激發(fā),還可以碰撞出一種新的觀點和視角,這對發(fā)帖者和回帖者以及看帖者,都可以是一種有營養(yǎng)的學習過程。是送人鮮花手留余香的交流方式,比那種潑之以糞,收獲的也是糞,渾身臟兮兮的互毆,要高明千倍。
構建好的公共生活,首先需要有一個好的公共言論空間,而“善意跟貼”則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契機,它或許不是萬能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前提。當“善意跟貼”的意識和行動發(fā)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時,不僅能提升網絡的文明與安全度,還讓言論可以更自由地表達,更有利于社會文明度的提升,從而成為大國文明的新起點。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188-1620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