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劉揚 羅寧 通訊員 張軍周
棠棣花開映水紅,爐火曾照夜天明。在河南西平縣棠溪湖兩岸,深藏著一處戰(zhàn)國時期的冶鐵重地——酒店冶鐵遺址。近日,記者探訪了這片被譽為“天下第一兵工廠”的古老土地,直面中國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戰(zhàn)國冶鐵豎爐,聆聽千年冶煉文明的深沉回響。
酒店冶鐵遺址位于棠溪湖南北兩岸,于1959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普查中發(fā)現(xiàn),因鄰近酒店村而得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約11.2萬平方米,被棠溪湖(原譚山水庫)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岸為冶煉核心區(qū),北岸為游客服務中心。
這里曾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最重要的冶鐵鑄劍基地之一。史載“天下之劍韓為眾”“棠溪之金,天下之利”,《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古籍中多次提及棠溪地區(qū)出產的劍戟極為精良。據考古發(fā)現(xiàn),遺址內保存有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結構最完整的戰(zhàn)國冶鐵豎爐,被譽為“天下第一爐”。
該冶鐵爐平面呈橢圓形,直徑介于1.7至2.7米之間,殘高2.25米。雖爐口與爐缸部分已損,但經學者復原研究,原爐高應超過4米,爐溫可達1200℃以上。專家指出,該爐不僅是中國生鐵冶煉技術領先世界兩千多年的實證,也是研究古代冶金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987年,該遺址經兩次試掘,出土了陶墜、陶盆、板瓦、木炭等大量與冶鐵活動相關的遺物,進一步印證了其在戰(zhàn)國至漢代的繁盛景象。中國科學院院士、已故冶金專家柯俊曾于1989年率隊考察,盛贊該遺址“不僅是西平的寶,更是中國和世界的寶”。
棠溪地區(qū)因春秋時期楚昭王封夫概于此而得名,又因兩岸棠棣花繁、溪水清澈,素有“十里棠溪十里城,村寨無處不市景”之稱。這里不僅礦產資源豐富,又得楚地先進冶銅技術之傳,逐步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最具規(guī)模的兵器制造中心。甚至有學者認為,秦國之所以率先滅韓,意在奪取棠溪這一“天下第一兵工廠”。
如今,酒店冶鐵遺址已成為西平縣推動文旅融合、打造文化名片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工業(yè)文明的見證,更是連接當代與戰(zhàn)國時代工匠精神的一座橋梁。(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33-36499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