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法治中國”的建設語境下,禁止淫穢音像制品的公開傳播已經具備充分的法律基礎,法律理所應當成為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具備合法性的依據。近日,快播涉黃案的庭審直播引發(fā)輿論高度關注,王欣及其辯護人在庭審現場的自我辯護贏得掌聲一片。在筆者看來,“快播無罪”的呼喊聲已經偏離了案件本身,不少網民的目光被刷爆“兩微一端”的“精彩”段子所吸引,互掐的快感遠遠勝過了對公平正義的維護熱情。
1月10日下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fā)言人姜軍就“快播”案發(fā)表談話稱,堅決支持對該案進行依法查處,網絡淫穢色情污染社會環(huán)境,敗壞社會風氣,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毒瘤,要堅決整治。他指出,所有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服務的網站,都應對其傳播的內容承擔法律責任。這是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和治理的根本原則。
無論“快播案”的結局如何,我們都有理由對雙方“針鋒相對”的辯論過程報以掌聲。該案在網絡空間引發(fā)的巨大反響,很大程度上彰顯了互聯網的開放與共享精神;庭審直播將審判過程置于公眾監(jiān)督之下,體現了中國司法公開和互聯網自由精神的雙贏;公訴方和辯護方的爭辯過程相當于一場生動的大眾普法教程,大大提升公眾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該案引發(fā)的多重解讀,雖然暴露出當前公民法律認知水平的參差不齊,卻也凸顯當前輿論環(huán)境的包容和自由。
涉嫌犯罪的快播之所以獲得掌聲一片,并不難以理解,王欣等被告及辯護人的出色辯護和既有笑點又有尿點的精華語錄,迅速點燃了網民的情緒。網民陷入輿論狂歡的快感之中,忽略了快播一案的法治價值。
在庭審過程中,“技術本身并不可恥”、“不能因為有人用菜刀殺人了,就說菜刀公司有罪”、“快播不具備傳播屬性”等金句連篇讓網民大呼過癮,網民情緒在爭鋒過程中被消費,公訴方的“備戰(zhàn)”不足令其說服力明顯低于辯方。然而,作為一個法治社會,機智的辯論終究不可能扭轉事實的乾坤。當網絡民意被裹挾的時候,當圍觀者充分享受圍觀快感的時候,有必要讓情感的歸情感,輿論的歸輿論,法律的歸法律。假裝毫不知情并不能讓快播免責,國家網信辦在談話中已經明確表示,網站應對傳播內容擔責,網絡淫穢必須嚴懲。
每逢熱點事件發(fā)生,輿論互撕似乎是必然伴隨的現象??觳グ杆鶐淼妮浾摰垢?,充分體現了在互聯網時代,熱衷于互掐和炒作的大量網民仍然處于社會認知的半混沌狀態(tài),欠缺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洶涌的輿論爭鋒如果陷入為爭鋒而爭鋒的激進主義之中,不僅無益于法治中國的建成,而且會令整個社會陷入價值觀混亂的狀態(tài)。以這次快播案為例,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分別發(fā)表評論文章《快播的辯詞再精彩,也不配贏得掌聲》和《無論快播是否有罪,都要對“狡辯的權利”報以掌聲》。這本是無可厚非之事,然而“看熱門不嫌事大”的網民卻從中嗅出了火藥味,有關兩大官媒互撕的言論不絕于耳。筆者仔細將兩篇文章進行了對比,前者強調的是“是否違法犯罪,如何定罪量刑,都應交由法庭來裁決”,后者強調的是“法治的程序價值”,兩大官媒從不同視角對快播案進行解讀,恰恰起到了引導網民從不同方向思考社會事物的良性作用。然而網民的誤讀讓事實繼續(xù)游走在迷霧中,類似的輿論反應不僅在快播案中集中顯現,所以去娛樂化和去情緒化才是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的重大課題。
在熱鬧的互聯網輿論場,每天都有新的戲劇在不斷上演,快播案也會漸漸從公眾的關注視野里消退。但是該案論辯過程對法官專業(yè)素質的極大考驗,打了雞血的輿論場所暴露出的網絡監(jiān)管難題,網民認知混亂、法治素養(yǎng)欠缺等問題,使得借個案推動整個社會的法治進步成為可能。法律是法院審判的準繩,掌聲一片也改變不了快播涉嫌犯罪的事實??觳ド纥S案的公開審理,等于在全社會面前重申底線思維。筆者相信,快播一案的迷霧終究會被法律揭開。過激的言論、調侃的段子或者能在短時間內使輿論呈現一邊倒的局面都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任何不以公平正義為標尺的輿論環(huán)境,都無法真正獲得公眾的認同和點贊。(敘嵐)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263-2826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