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萍
京城深秋的美景,除了滿山紅葉外,還有一道超美的風景也很值得觀賞, 10月底至11月初,當霜降節(jié)氣過后,北京絢爛金黃的銀杏美景便如約而至了。
據(jù)傳,古人稱銀杏為“鴨腳木”,因葉片形似鴨腳得名,又因其果實形狀酷似小杏且內(nèi)核色澤潔白而改稱“銀杏”,俗稱“白果樹”。宋初被進貢給朝廷,遂賜名“銀杏”。銀杏樹最為人們所青睞的是金秋時節(jié)那滿樹明黃之色,把秋日的浪漫渲染到了極致。

據(jù)《北京古樹名木志》載:北京樹齡在200年以上的古銀杏樹有120多棵,其中上千年樹齡的有20多棵,且多分布于古寺名剎之中。溯其淵源,是因為銀杏樹一直被道教佛門視為“圣樹”“仙樹”“佛樹”,所以廣為栽植。
銀杏樹形高大挺拔,樹老枝粗,每當金秋時節(jié),美麗的扇形葉片先變成檸檬色,再變成明黃色,通體明媚。尤其是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絢麗,更襯托出寺院寶殿的莊嚴肅穆。銀杏不僅與古剎相映生輝,其堅韌挺拔、正直通達、樸實無華的品質(zhì)更令人敬畏。
從古至今,京城的古銀杏都是秋日里一道別樣的風景,那滿樹金黃,輝煌奪目,為文人墨客所贊詠。
真覺寺俗稱五塔寺,位于西直門外長河北岸,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塔前的兩棵巨大的古銀杏,高達25米,距今已六百多年。每逢金秋時節(jié),金黃滿樹,特別是在秋陽的映照下和金剛寶塔交相輝映,成為長河畔一道綺麗的秋日景觀。清代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秋游于此,即興賦詩贊曰:“五塔寺邊雙樹奇,馬行迂道款禪扉。高枝似向云中出,落葉猶能天半飛。清磬幾聲催夕照,疏香十里點朝衣。鄰齋東去春如海,較爾濃蔭覆院稀。”古塔、禪門、落葉、磬聲、夕陽,勾勒出一幅禪意畫境,凝重而古樸。
香山臥佛寺三世佛殿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株古銀杏樹。東面一株高22.5米;西面一株高近20米,東為雌西為雄,據(jù)傳是建寺時所栽植。那巨傘般的樹冠護衛(wèi)著佛殿,每至深秋時節(jié),明黃色的扇形樹葉如彩蝶翻飛飄蕩,在藍天、紅墻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璀璨。清乾隆元年(1736年),鄭板橋來京應試得中后,騎馬尋游西山古寺名剎時,曾拜訪過臥佛寺住持青崖和尚,與其在銀杏樹下一邊品茶,一邊談禪論法。時值寒秋,古銀杏滿樹盡帶“黃金甲”,鄭板橋即興賦詩曰:“西山肯結(jié)萬山緣,吹破濃云作冷煙。匹馬徑尋黃葉寺,雨晴稻熟早秋天。”詩中的“黃葉寺”即臥佛寺,而“黃葉”則為寺內(nèi)兩株被秋風染得金黃的古銀杏。
碧云寺水泉院里有一株被稱為“三代樹”的古銀杏,其“生于枯枝間,初為槐,歷數(shù)百年而枯,在根中復生一柏,又歷數(shù)百年而枯,更生一銀杏今已參天矣。”有詩贊曰:“一樹三生獨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問君誰與伴晨夕,只有山腰汩汩泉。”秋日置身于樹下,舉目仰望,銀杏枝繁葉茂,樹根周圍真的留著殘根。數(shù)百年,三生,三名,生命力之強大,超出人們的想象。那明黃色的葉片在秋風的吹拂下,飄飄揚揚,搖曳生姿,令人敬畏。

西山大覺寺無量壽佛殿前的銀杏樹,有“銀杏王”之稱,為遼咸雍四年(1068年)所植,距今已有千年。枝葉參天蔽日,樹身幾個人合抱不過來。清乾隆皇帝曾為此賦《銀杏王》詩:“古柯不計數(shù)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蒼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而乾隆皇帝的曾孫、著名詩人奕繪也曾尋游于此,遂賦詩贊曰:“振衣繞佛座,觀樹下層臺。百圍古銀杏,毫末何年栽?羅生子孫枝,各具梁棟材。”
西山著名古剎潭柘寺毗盧殿前東側(cè)的銀杏樹高達30多米,粗壯挺拔的巨干周長達9米,據(jù)傳植于唐代。清乾隆皇帝曾御封其為“帝王樹”。同時又封西邊對稱的一棵銀杏樹為“配王樹”。金代潭柘寺住持重玉禪師曾賦詩贊美這里的銀杏:“一林黃葉萬山秋,欒杖參陪結(jié)勝游。怪石斕斒蹲玉虎,老松盤曲臥蒼虬。”既贊美了深秋銀杏的魅力,又贊頌了古松的蒼勁。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曾與友人尋游潭柘寺,遂寫下300余字長詩,贊美寺內(nèi)的景觀,其中有“石橋中引通長廊,毗盧樓閣妙嚴莊。殿前銀杏參天蒼,千載金元閱滄桑。”由此可見這里的銀杏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懷柔紅螺寺有京北“第一大寺”之稱,著名植物景觀“三絕”之一的便是大雄寶殿前的兩棵唐代雌雄銀杏。這兩棵銀杏十分奇特,雌株結(jié)果不開花,雄株開花不結(jié)果。每至深秋,璀璨而壯觀的景致當為滿樹明黃秀色,那西側(cè)一株為雄樹,高大豐茂;東側(cè)一株為雌樹,略顯清瘦,果實累累。清代寺內(nèi)僧人有詩云:“紅螺寺院兩銀杏,雌雄異株分東西。西雄開花不結(jié)果,東雌無花果實豐”。因銀杏果有長壽、多子多福寓意,且葉片呈心形,一柄二葉象征戀情,所以每到果實與黃葉落下時,人們便慕名前來拾取,以納吉祥。
供圖/鳳楠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quán)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892249.com/showinfo-33-36953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